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定河山 >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难接的差事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难接的差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看了看于明远以及兵部尚书两个人,听罢自己话之后,一个一脸羞愧,一个满脸无奈的表情。黄琼沉声道:“朕也知道,卫军人际关系复杂。现在诸路卫军,都成了某些勋贵世家,子弟聚集的地方了。尤其是一些富庶地方,兵马使和都统,千户这些职务,都快被勋贵后人给垄断了。那些人相互勾连,一体皆体、一荣皆荣,相当的难以处理。”【1】

    【6】

    【6】

    【小】

    【说】

    “放心,朕不会让于爱卿太过为难。他们不是认为卫军安全,油水也足够丰厚吗?那好,今后,不仅四大营与西京大营的精兵,要与边军轮换,便是诸路卫军,也要择精壮与边军轮换。而且卫军整个兵马部署,要来一个大调整。不要一府或是几府设置兵马使,将卫军军马集中起来,择一路重镇与要地集中驻守。各镇分设总兵以及粮饷同知。”

    “今后卫军军饷,一律不在由诸路协饷,改为朝廷统一拨付。朕也知道,此事是一个难办的差事。卫军武官之中,勋贵世家出身的,倒是占据了相当多的数量。再加上那些整日里面,除了偷鸡摸狗,甚至敲诈勒索,绑票富户勒索赎金之外,什么都不会干的武官和士卒,可谓是极其难以理顺。但于爱卿,卫军再不整顿,将来真的要用时要出大事的。”

    “于爱卿负责北线作战期间,山东路与河北二路卫军,也归属于爱卿调动。他们表现的怎么样,就不用朕多说了吧?此次平叛作战,出战诸军那么多战功卓著的武官,这个时候不用什么时候用?立了战功的不提拔,难道提拔那些昏聩的家伙?至于那些士卒,实在整训不起来的,该遣散的遣散。另外,武官轮换也要定期。不能到了卫军,十年八年不动地方。”

    “那些卫军,朕不求他们真正战力,强过四大营与西京大营。对于他们来说,朕也知道是强求了。但至少朝廷调动他们出战的时候,要有一战之力。尤其是南方诸路,相对于以北方士卒为主的四大营,与西京大营来说。长期驻扎在当地的,地方卫军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此次南下,因为气候不适应的原因,在进入广南东西二路的精锐,战力至少降低了四成。”

    “弄得郭晨与赵无妨,轻易不敢打强攻作战,就是怕下面的官军,因为气候炎热,体力衰减过快,打硬仗支撑不住。若是南方诸路的卫军,都能够整顿出来,至少先天上就比四大营的精锐,可以更快的适应战场。江南与两江,向来为朝廷税赋重地。每年朝廷的进项,江南诸路与两淮要占了七成。江南作战,那些本地生、本地长的卫军更适应。”

    “所以,卫军必须要整顿,而且要与严厉整顿。这次国库进账了那么的银钱,可以拨付出来一部分,用到遣散那些士卒上。实在不行,一部分还可以改造的老兵,可以转为库丁、盐丁、漕丁吗。只要多想想办法,活人也不会让尿憋死吧。还有四大营精兵,也要制定轮换机制。以两年为一期。每期调动不少余一万军马,轮驻江宁府至南昌府一线要地。”

    对于黄琼的要求,曾经在河南路节度使任上,奉黄琼的命整顿河南地方卫军。几年下来,才勉强让整个河南路,半数卫军可以勉强出战果没有想到,与这一千山东精锐迎头相遇。

    原本见到这一千齐军,这五十个本就是被打散,在四大营精兵身上吃足了苦头的北辽骑兵,一开始几乎可以说是魂飞魄散。而这些北辽骑兵,最开始的打算是跑。仗着身下的契丹马,腿长、腿多的优势赶紧溜。结果却没有想到,双方刚一照面,当面的齐军却是先溜了一个干净。只留下了二十多个人,在一片河谷空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束手无策。

    又见到当面留下的那个家伙,身边有二十多个亲兵,明显是一个不小的官。带队的武官心一横,便鼓足全部勇气冲了过来的。而那位刚从自己部下未成接敌,便如此快溃散之中清醒过来的节度副使,也知道回去上差饶不了自己。面对着冲过来的五十个北辽骑兵,倒也硬着头皮迎战。结果没到一炷香的时间,这位节度副使的人头,便被北辽骑兵带了回去邀功。成了北线作战,战死的最高级别武官。至于其他的,类似诸如看守北辽俘虏的五百山东卫军

    被三十个手无寸铁的女真俘虏,硬生生的给冲散了架。若不是一支换防的四大营精锐,正巧遇上出手解决了叛乱。恐怕于明远的帅府,都要被一群女真俘虏给冲了。于明远这个整个北线的主帅,不是战死便是被俘在自己驻跸之地。到时候,那可就真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至于其他押运粮草,被一群手拿着锄头、铁锹的老百姓,给劫了个精光的事。

    相比这两件让于明远丢尽脸的事,那都算不了什么。别说山东路的卫军,便是还算勉强可用的河北路卫军,于明远都不敢让他们上前线。只能留在后面作为辅兵使用。而至于陇右、陕西、山西诸路卫军,现在还能维持一战能力。是这位主当初在陇右督师期间,要了两路节度使以及大批官员的脑袋。驻跸西京期间,又强力撤换了大批不合格的武官换来的。

    至于山西路的卫军,如今勉强整顿像个样子。那可是何家产,用自己老命换来的。何家产在去山西之前,虽说年纪已大,但可谓是精神依旧矍铄。可去山西没几年,身子便垮了下来,直接将老命留在了山西路。想到这里,于明远不由得叹息了一声。自己这边虽说需要整顿的,实际上只有淮北这四路卫军,可这其中的艰难之处也是明摆在哪里。

    在离开温德殿之后,想起这个差事,哪怕明知道这是自己分内事,可于明远依旧不由得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宁愿统军上前线,与敌人明刀明枪的打仗,也不愿意做这种劳心劳力,还不讨好的差事。此时的他都不知道的是,自己会不会与何家产一样,活活累死在任上。而跟着他一同出来的傅远山、吕端,也都做过地方官,自然知道此事之艰难。

    不由得都用同情的眼光,看着这位如今大齐军机尽在手中的,这位大齐开国以来,第一任以知枢密使兼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国公爷。只是二人都不管军务,傅远山还好些,不管怎么说在齐辽对峙第一线的燕山府,做过多年的知府,多少还懂一些军务。吕端仕途则与军务,基本上不搭边。对军务一窍不通。所以二人,对此事都是实在帮不上忙。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