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穿越大唐:这个安史不太乱 > 第618章 挨了叛军一记耳光的李隆基

第618章 挨了叛军一记耳光的李隆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冬夜里的华清宫,即便廊道悬挂了满满的灯火,却显得依旧有些清冷。

    骊山黑漆漆的轮廓上,覆盖了一层如白霜一样的积雪。

    银色月光照耀下,将清冷与华清宫连成了一片。

    急匆匆行走于廊道上的高力士,虽然披着厚厚的貂皮大氅,却好似受到这片清冷的影响,身体止不住的有些发颤。

    “陛下睡下了吗?”

    走到飞霜殿门前,与守门内侍询问了一句,想了想不等内侍应声,高力士一把推开殿门走了进去。

    看到顶替鱼朝恩的贴身内侍赵全候在殿内,高力士挥手道:“不用虚礼,快去寝殿禀告陛下有河北的急信。”

    “可是有那胡儿身死的消息了?”

    出了边军反叛这样的事,李隆基就算心再大,也不可能一点不在意。

    加之年岁大了觉轻,即便是已经到了半夜也没什么困意。

    一边摩挲着搂在怀里,并且已睡着的杨玉环的脸颊,一边琢磨着平息河北边军叛乱后,该由谁去镇守北境。

    甚至连安禄山兵败未死被俘后,当面如何痛骂的说辞都连带着琢磨了。

    听到前殿的响动,李隆基知道是有人来了。

    这个时候来人,肯定是有关河北叛乱边军的事。

    估计是如之前预料的那样,边军内部自己已经拨乱反正。

    加之能入殿的不是杨国忠就是高力士,李隆基没等内侍通禀,便下了床榻自己披了袍子迈步走向前殿。

    恰巧听到高力士的安排,还未踏入前殿,李隆基便笑吟吟的询问了一句。

    当入殿看到高力士的脸色不对,李隆基脸上的笑意稍稍一滞。

    坐到龙椅之上,指着下方的椅凳示意高力士坐下,李隆基缓声道:“可是叛军那边有了坏消息?”

    高力士缓缓点点头,随后走到龙椅前,将两封密信递了过去,“这是都水监传来的密报,请陛下过目。”

    李隆基打开密报看了几眼,脸色猛的大变,飞快的将内容全部看完后怒斥道:“

    贾循被安贼留在范阳,吕知诲被留在柳城,为何不起兵断安贼退路。

    还有颜氏兄弟二人,更是可恨至极。

    颜真卿居然听安贼照令,领三千五百静塞军去守大河。

    颜杲卿更是无耻,竟然领命防守常山。

    他与李钦一前一后守在井陉是想干什么?!

    是在防备朝堂平叛的大军?

    该死,全都该死!

    叛军无一忠义,河北二十四郡也尽是贪生怕死之辈!”

    事情的走向不但出乎了李隆基的预料,也抽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安禄山反叛已经过去十天,河北叛军中不但没一个站出来为他尽忠的。

    河北二十四郡更是悉数投了安贼。

    那可是整整二十四郡!

    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的团结兵比猪还不如吗?

    而拿下二十郡之地,叛军只动用了区区几万人。

    使得其余十万河北边军,可以从容的南下直奔大河!

    一旦贼军过了大河,不但洛阳岌岌可危,还会波及到关中。

    这让李隆基不但颜面无光,彻底没了之前想当然的心思,也开始真正着急起来。

    痛骂几句后,竭力平复心中的愤怒,李隆基从龙椅上起身,来回踱了几步恨声道:“叛军来势过于迅猛,已经危及到关中。

    政事堂那边你给传信了吗?那边可又有应对眼下局势的谋划?”

    高力士苦笑道:“初九安贼起兵,到了十四咱们才知道消息。

    而反叛事关重大,一旦做出应对,调兵征民可谓惊天动地。

    没有摸清贼军具体动向与所谋之地,没法做出布置。

    一旦胡乱做出应对,事情将更加棘手。

    因此这些日子老臣与政事堂一直都在打探叛军的动向。

    老臣从皇宫出来时,已经给政事堂抄录了一份密报。

    那边应该也正在想对策。”

    李隆基虽然明白真不能怪政事堂不作为,可短短十日叛军就已经要直抵大河,还是让他十分不满。

    “叛军如此咄咄逼人,政事堂居然还要现想对策。

    打探消息的手段,更是还赶不上都水监半分。

    召集他们议事,怕是还没你我寻思的通透!”

    痛斥了两句政事堂,李隆基重新坐回龙椅,看向高力士道:“你我君臣都是知兵事,更全都领过兵。

    叛军一旦渡河,江淮与关中的水道将被切断。

    不尽快拦住叛军,于我大为不利。

    你觉得当下该如何抵挡叛军。”

    “老臣能想到的,只能是就地招募新兵,先拖住叛军。

    再从河西,陇右,以及朔方,抽调边军回来。

    而想要拖住战力极高的叛军,所募之兵必然少不得

    且募兵的花销,也要高于以往。

    恐怕这些财帛,需要内库帮着分担分担。”

    高力士在来时的路上就已经开始想对策。

    但思来想去,都没个最好的办法。

    各地实在是无兵可调,各郡县团结兵的数目只是纸上的数目而已,全都是空额。

    十中有二三是实事都要烧高香,根本指望不上。

    能调动的只有驻守在长安的禁军。

    可大唐对外征战几十年,又在各边地立了方镇。

    不但大唐军中的精锐都在各边地方镇,还因开销问题彻底放弃对禁军的操练与武备。

    飞骑、弓广骑以及其他几军空有五万数目,常年不经战事,已经完全沦为仪仗。

    可以说战力不是低,而是非常低。

    光指望这五万人马抵御如狼似虎的叛军,会败的要多惨有多惨。

    能够依靠或是能抵住边军的也只能是边军。

    而最方便调动也是最能打的,其实就是辽东的边军。

    可李隆基显然已经不信任罗一。

    而且罗一做得事,也确实让人不得不怀疑。

    辽东那边的边军就算能调动也不敢调。

    那些只认罗一的蛮兵能不跟着河北一起闹起来,消停留在辽东就算是对大唐立功了。

    朝堂能够指望的只有河西,陇右,以及朔方这三镇的边军。

    而边军之所以称为边军,就是因为身担沉重的守边重任。

    其中朔方还好一些,突厥人倒下后,回纥人与大唐关系不错,边地不那么紧张。

    但河西与陇右面对的却是韧性极强,也是大唐最难缠的对手,蕃人。

    这两镇留下驻守必须的兵力,最终三镇可调的兵力最多只有十万。

    不然叛军还没打掉,就要承受蕃人又打上门来的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而抽调这十万边军,上嘴气一碰下嘴皮说的轻巧。

    可实际上琐碎的事情极多,时间上根本来不及。

    首先各镇要确定派哪些兵留下驻防,哪些兵过来平叛。

    定夺下来后,又要准备辎重急行至长安。

    到了长安集结整顿后,再奔赴战场抵抗叛军。

    没有一个月的功夫,根本做不完这些。

    可以河北骑军的战力,这一个月的功夫,足够打下潼关,甚至直抵长安城下。

    想要守住关中,就必须在驰援的边军赶来之前,在中原之地尽量迟滞叛军。

    可就算是主防,也需要有兵才行。

    这样问题就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有兵可用,也不至于抽调边军回来。

    唯一可行,或者说可试的办法,就是招募大量新兵。

    用性命硬生生往里填,来挡住叛军过河,拖到西军驰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