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八十八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二)

第八十八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战场之事,并不能按照人的意愿走。所以,曹彰身体中的暗疾,每逢刮风下雨,也无时无刻的不在折磨着他。这种情况,也是自古以来每个行兵打仗的将军所必须要经历的。

    世间万事万物,自然不可能两全其美,也必然是有得必有失的。

    对于像江陵王.曹彰这样的将军而言,用满身的创伤,来换一生荣耀功绩,和名垂青史机会,也是值得。

    诚如愿,毋宁死!

    所以这样的结局,对于任城王.曹彰而言,也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二兄弟来到邓艾的面前,终究还是擅长言语表达的曹植开了口。

    只见那曹植微微向前半步,用仅仅三人能够听到的声音轻轻说道,“士载(邓艾,字士载)啊,我大魏将来数百年机缘气运,天下士子的命运都在今朝,都在这承明殿之上了,接下来的一切就全赖士载你了。”

    邓艾闻言之后,看着曹植、曹彰二兄弟那真挚的脸庞平没有太多的言语,而是继续深深一躬,郑重的说道,“请二位王爷但请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听到邓艾如此言语,江陵王.曹植的眼神顿时变了,仿佛料到了什么。他本欲想说些什么,又似乎又有什么顾忌似的,终究没有开口。随即,只见他伸出手来重重的拍了两下邓艾的肩膀,便跟曹彰一同离去了。

    邓艾自然明白刚刚曹植的拍自己的那两下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最终也并没有再说些什么,而是继续起步向承明殿走去。

    ......

    “众位爱卿有本,但且奏来。”

    随着皇帝.曹丕的一声轻呼,群臣之中随即便有一人走将出来,双手捧着洁白的象牙芴[wù]板,微微一躬道,“启奏陛下,臣吏部尚书.邓艾有本。”

    随即只见那皇帝.曹丕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士载,但请奏来。”

    虽然皇帝.曹丕早就已经知道了接下来的邓艾会奏请一些什么,可他的脸上依旧风轻云淡的,没有丝毫的波澜。

    邓艾闻言,随即缓缓的从官袍那宽大的袖筒之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折,继续朗声道,“微臣有愚论一策,名‘科举制’献于陛下,敬请陛下预览。”

    “哦?爱卿所著之‘科举制’是为何物,还请士载为朕和群臣解惑。”

    本来承明殿内的群臣还只是以为,邓艾所奏请的事情应该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情。可随着皇帝.曹丕这么一点播,众臣立马察觉到了丝丝的不对劲,纷纷面面相觑,随即交头接耳打探起来。

    上一次,朝堂之上皇帝陛下这么说话,还是五年前群臣共同商议并推行“三省六部制”之时。难道说,这邓士载又要做什么石破天惊之举了?

    不过应该不会吧?如果真是像那样大的事情的话,为什么事先一点儿风声都没有。在座的众臣,包括司空.户部尚书陈群、司徒.工部尚书.董昭、吏部尚书.司马懿、执金吾.刑部尚书.崔琰这几位大人都没有得到任何的风声呢?

    这着实不应该啊,而且看那几位大人的面色,对此事事先肯定是一无所知的。

    就在众臣们心中天南海北的胡乱猜测之际,那吏部尚书.邓艾已经接着开口了,“回陛下的话,自前朝献帝.刘协禅让九五之位以来,我大魏顺应天时接管山河总.理的重担,已经一十五载。

    这些年来,天下在我群臣呕心沥血的治理之下,已然国泰民丰。

    自大魏开国以来,我朝廷所推行的种种国策,诸如:军屯、开荒、兴学、军改、西域以及北庭都护府设立、三省六部制等等,无不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戴,因此也才有了现如今的盛世。

    正所谓,穷则变,便则通,通则达。此乃顺应天命,下合人心的之举。

    黄初十年时,微臣曾奏请三省六部制。幸得陛下支持,和诸位臣公的一致努力,终于使其大成。现如今,三省六部制已经在我大魏一十四州得以充分的推广,也已经得以充分的证明了。

    在这数年之间,臣根据当下之时事,我大魏之现状,终得另一愚论,名曰‘科举制’。”

    听到这里,朝中的众臣们才醒转过来,原来今日真的有大事要发生。上一次三省六部制推行之时,江陵王.曹植大人还曾挨家挨户拜访朝中众臣,以求得到他们的支持,可是为什么这一次,竟然一点儿风声也没有。

    这确实不应该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次一点儿风声也没有透露,倒也在情理之中的。

    上一次推行三省六部制,虽然说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但归根究底,大部分人的利益都没有动,甚至说其它一些人有了上位的机会。所以即便是向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董昭这样的老臣出面表示反对,可最终还是得以顺利的推行和实施了。

    而且,陈群、崔琰这些顺应时势的大臣,在事后都得到了相应的“报答”。

    比如那陈群,担任了六部尚书之一的户部尚书,掌管天下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个职位不可谓不是一个肥差啊。

    那崔琰也就更不用说了,短短数年的时间,从一个冀州刺史,一跃成为了帝都.洛阳城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在那次朝会不久之后,便再次被擢升成为了六部尚书之一的刑部尚书,掌管整个帝国的所有的刑罚政令以及审核刑名。

    同样是三公之一的司徒.董昭,因为当时在承明殿上发表了反对的意思,事后皇帝.陛下明面上虽然没有说些什么,可是对他职位的安排却表现出了一丝不一样的趣味来。

    工部尚书虽然也是贵为六部尚书之一,可他仅仅只是掌握帝国所有的工程筑造之事宜。这一安排的其中韵味,不言而喻。

    同样也表达了反对之意的司马仲达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他曾经是曹魏四友之一,可礼部尚书的职位安排,已经完全可以说明一切了。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这邓士载又要做些个什么惊人之举。

    “‘科举制’,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各科考核,为帝国选拔人才、官员的一种制度和方法。而欲知‘科举制’,则须先知旧朝相关之方法。

    八百年周朝之时,官吏选拔之法为‘乡举里选’之法。

    即由‘乡老’或者‘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朝廷中枢。上贡到王的贤士,则由王亲自考试,而内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朝的“世卿世禄”。

    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某种特殊的举荐和选拔,可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因此也才有了后来东周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出现。

    由于礼崩乐坏的出现,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

    一些原来并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和寒门子弟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天下大势的发展、以及圣人之道的宣扬和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同时,天下也进入了数百年的纷争和战乱之中。

    后来,大秦皇帝.嬴政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扫平六合,统一天下。可也仅仅只是历了二世,便亡了国。

    再后来,前朝高祖皇帝.刘邦,在与霸王.项羽的角逐之中获得了胜利,因此再次将天下一统,并建立了历时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

    虽然前朝的皇帝们,明面上都在称呼大秦为暴秦,可实际上他们所用的制度和律法,全部都是沿用秦朝的。而这选拔人才之法,自然也就不例外了。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皇帝.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刘恒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武帝时期,武帝.刘彻根据那大臣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经年之后,这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之为“孝廉”。

    此外那“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而秀才重在才能,后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将其改成了“茂才”。”

    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和各州府的考试,但是前朝的时候,考试在人才和官员之中并不是最重要,那举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