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极光之意 > 第十二章 谁愿意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万安桥。

    木拱廊桥。

    始建于公元1090年,北宋元?五年。

    这座古桥,前后经历过三次重建。

    清乾隆七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二十一年。

    分别是公元1742年、1845年和1932年。

    大大小小修补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即便如此,在木拱廊桥里面,万安桥仍算不得是命运多舛的。

    它甚至算得上幸运。

    真正命运多舛的木拱廊桥,早就已经消失在地球之上。

    有些幸存与老照片,还有些——仿佛从来不曾存在过。

    民国二十一年,聂广义的爷爷,还是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孩子。

    那一年,万安桥第三次重建。

    聂广义的爷爷年幼贪玩不懂事,吵吵闹闹倒着冲上了没有造好的桥拱顶端。

    一个不留神,直接从八米多高的地方掉了下去。

    自由落体。

    在桥上作业的木匠,无不惊呼。

    却也于事无补。

    然后……

    那个顽皮的小男孩,毫发无伤地自己游上了岸。

    这件事情,很快在村子里广为流传

    有人说,这个小孩命真大。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古桥本身带来的神迹。

    在高空落水这件事情发生之前。

    村里人管这座桥,叫长桥。

    长桥很长。

    同类别天下无敌的那种长。

    这座桥所在的村庄,被命名为长桥村。

    在高空落水事件之后,这座长桥,有了全新的名字——万安桥。

    从此,万安桥不再仅仅只是一座桥,还是四里八乡人的信仰。

    聂广义的爷爷也因此,和这座桥,有了不解之缘。

    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这座桥,一步步成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早在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处偏僻村庄的万安桥,可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

    但有一座木拱廊桥,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

    它,出现在一幅画里。

    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它,国民度第一。

    是国宝级文物。

    它就是——《清明上河图》。

    用真实的笔触,在五米多长的画卷上,记录了宋徽宗时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汴京城内的建筑特征,都城民生的欣欣向荣。

    相比另外九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堪称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特别接地气。

    它,特别真实地记录了宋朝人的市井生活。

    它,为后世研究宋朝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它,历史价值,甚至高于艺术价值。

    和红楼梦一样,《清明上河图》也有专属于它自己的“学派”。

    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囊括了社会史、建筑史、交通史、造船史、城市史、商业史、广告史、民俗史、服装史……

    画卷中央,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

    然而,汴水上的那座桥,虽然同属木拱廊桥,却也仅仅只是和万安桥建造技艺相似。

    万安桥的建造,采用的是木拱廊桥里面,最特别、最狭窄也最成熟的子门类——编木拱桥。

    这个子门类,是我国古桥梁类别中的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

    全世界就只有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地方,还能看到用这种技术建造的桥梁。

    倒不是说编木拱桥特别精美。

    恰恰相反,编木拱桥,是用最有限的成本,在最艰险的环境,上最实用的技术。

    达·芬奇其实也设计过相似的拱桥结构。

    这位文艺复兴后三杰之首是毋庸置疑的天才。

    但达·芬奇在拱桥设计这件事情上的成就,远不及比他早出生几百年的北宋木匠。

    达·芬奇的大部分设计,都是没办法落地的。

    就像他设计的坦克装机车。

    都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想。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却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

    木拱廊桥,是古代木匠在桥梁建造技艺上的创举。

    编木拱桥,更是在极其落后基础条件之下,被逼出来的精妙造桥技术。

    用木材编织起拱,运用榫卯结构,把一块块木头衔接起来。

    实用才是生活智慧的真谛。

    现存的编木拱桥,多半都已经“风烛残年”。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更不会让人觉得惊艳。

    很多人从上面走过,还可能会抱怨一句:【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留着这些连车都开不了的破烂木桥?】

    这些人的声音,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

    这也导导致了编木拱桥中的绝大多数,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替代一半能用的。

    造一座桥至少需要数千个木结构,万安桥的木结构,自是比一般的三节苗、五节苗要多。

    有了这些原始“配件”,万安桥的那次大修,才得以保留很多原始的风貌。

    “因为万安桥是在我父亲出生的那一天被冲毁的,我父亲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不详的人。”聂广义问宣适,“是不是有点可笑?”

    “那时候的农村嘛。”宣适说,“封建迷信再所难免。”

    “是吗?”聂广义扯了扯嘴角,说道:“可是,再往前数二十年,同样是这座桥,我爷爷从8米多高的桥面上掉下来,毫发无伤,被认为是祥瑞。”

    “这样啊……”宣适暂时没组织好语言。

    聂广义又问:“你说,我们家是不是和这座桥很有缘?”

    “嗯。”宣适点了点头。

    这一点,他根本就没办法否认。

    “缘分让我爸这个不详的人,不到三岁就被送人了。”聂广义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说道:“所以,我非常不喜欢我爸爸。”

    “啊?这个……”宣适终于把语言给组织好了:“这个也不能怪你爸爸吧?他不是还不到三岁吗?他哪有什么选择……”

    “不,我说的是,他明明姓聂,为什么要去帮助一家子外姓人?我爸爸为了那个不要他的家,到了快四十岁才结婚。”

    宣适有点不解地朝聂广义看了一眼,又转回去盯着开车的方向。

    “你也理解不了是不是?”聂广义寻求认同。

    “我……是不太理解,帮助别人和什么时候结婚,有什么关系?”

    “你理解不了就算了。我和你说一个你更没有办法理解的。你最清楚我高中的成绩,对吧?我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上清华?”

    “嗯,我记得你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建筑。最后你为了和你爸爸做共同的研究,选了同济。”宣适觉得自己应该要适时发表点安慰:“同济的建筑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你知道我最后为什么没上清华吗?”

    “你那时候不是说,想在聂教授的保护下混吃等死吗?”

    “我这么说你就信?我如果真这么想,为什么一上大学就开始各种出国交换?”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宣适高考完就很纳闷。

    宣适的成绩也是极好的,轻轻松松就能上985的那种。

    只不过,和闭着眼睛都能考清华的聂广义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聂广义曾经给过他两个说法。

    第一个,就是要在聂教授的庇护下虚度光阴。

    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但是,当聂广义和他说完第二个理由——【还不都是因为不想离开你】。

    宣适瞬间就觉得第一个理由还比较靠谱的。

    真真假假,这件事情,一直到最后也没有个定论。

    时隔多年,聂广义终于在今天,给出了正面的回答:“因为,受人敬仰的聂教授,申请了一个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课题。”

    “然后呢?”宣适追问。

    “然后啊,聂教授只是个单纯的学者,并没有动手的能力,他虽然申请到了,却没办法凭借一己之力,完结这个课题。而他的儿子,也就是我,恰好在很早之前,就表现出了这方面的天分

    “然后你爸爸把你的志愿改了?”虽然是他自己问出口的,宣适还是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匪夷所思。

    “没错,德高望重的聂教授,在最后一刻,更改了他儿子的高考志愿。”

    “为什么呀?”

    “为了成为这个领域的权威。”

    “可是你爷爷不就是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吗?”

    “一项技艺,只有在快绝种的时候,才会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聂广义反问道:“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谁愿意干这个?”

    ==========

    【飘留评】

    《清明上河图》后面有可能还会细写。

    假如,只是假如啊,你们有想看里面的故事的话……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有很多,并且和“红学”一样众说纷纭。

    光这幅画一共记录了多少个人,都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争论。

    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里面说500多。

    齐藤谦的《拙堂文话》里面说1600多。

    相差三倍有余。

    这种原本应该算是比较科学的问题,对吧?

    百度一下,可能还会得出815人这个答案。

    没有哪个版本,是能被所有人接受的。

    古画是没有版权的。

    因此,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清明上河图》的高清版。

    闲着无聊的小伙伴,可以去研究一下。

    记得要劳逸结合、勤做眼保健操~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