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清山变 > 第14节 咸丰南游(10)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14节

    咸丰南游(10)

    诏旨发下,众人都有点慌了手脚。这十二个人中,陶彝几个尚在中年,而王?锬杲?哐??朊疾圆裕?搅舜竽?暮??兀?欢ɑ崴涝谀抢铩

    还好的是,皇帝顾念到了这一层,因此又做出一个权益处置,让王?锏某ぷ樱??谧龊擦值耐蹀惹宕?复泳?

    王?镉辛礁龆?樱?值芎苡杏寻??隙?修暮瑁?谂炷献隽傅馈5玫秸飧霾恍业南?ⅲ?衔?细富褡铮?ば殖鋈??约汉我晕?伲克?员渎袅俗约旱牟?担?氪蟾缤?校?删土艘欢渭鸦埃?懦剖恰???页家恍⒆印?

    王奕清和陶彝众人在雍正即位之初,就给放了回来,雍正皇帝倒不计较这些前嫌,多次提拔使用。

    而他家在江宁的这所府邸,也是当年为王奕清变卖出去的。接手的是个扬州盐商,家住在扬州,这里只作为别业使用。

    几代传承而下,仍旧大有亭台之美,不过地理位置太过重要,和瞻园只有一墙之隔,为圣驾的安危计,提前也不知道多久,就给省里通传主人,将院子全数腾空,并且命江宁府城的城守营,派人在这里日夜轮班站岗警戒,任何人也不得入内。

    因为存了献美的心思,桂良和肃顺商议了一下,在瞻园后花园的墙外,属于原本王家花园的所在,临时又建起了一座家庵,把谛月、寒盈几个人安置在其中,平日里不提,等到御驾到了,就开始日夜诵读经文!

    以上这些事还容易做到,只有一个环节,就是托请六福在一旁进言,就真得花钱办理了——桂良倒不是一定要在御驾驻跸的第一天晚上就要他在皇上近前进言,总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今天这样的情况,也算是天假其便——只是为了这一言之求,桂良就花了五万两银子。

    皇帝回到寝宫,心中总响起在花园中听到的诵读经文的声音,明明知道佛门女尼可望不可及,而且墙外之人容貌不知,或者是满脸麻坑,崩牙豁嘴呢?但思及那清朗的诵经之声,居然有一股吴侬软语话家常,静若止水,顾盼暖霓裳的味道,又着实不愿意把这声音的主人和那形容丑怪的女子连到一起,心中胡乱的想着,回到寝宫,在皇帝顿如两个天地。迢迢良夜,世间几多少年夫妇,相偎相依,轻怜蜜爱,而自己贵为天子,却必得忍受这样的清冷凄寂,如何能令人甘心?【1】

    【6】

    【6】

    【小】

    【说】

    “万岁爷请歇着吧!”六福悄然走来,轻声说道:“奴才已经叫杨三儿在铺床了。”

    杨三儿是个小太监,今年才十四岁,生一双小爆眼,唇红齿白,伸出手来,十指尖尖,像个女孩子。这一夜就是他关在屋里,伺候皇帝洗脚***,其中更有多少异样风情,就实不足为外人道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由小太监伺候着大解、起床穿衣,洗漱之后,用过草膳,皇后携嫔妃和几个小娃娃来皇上寝宫前来问安,夫妻几个说了几句话,六福奏陈:“皇上,列位大人到了。”

    于是,皇后等人跪安而出,皇帝点点头:“传吧。”

    巡幸在外,军国大事照例要飞报行在,不过肃顺为人灵透,不愿意让人为了一点事情打扰到皇帝的好心情,故而上一次出京到各省巡视的时候就说过,错非真的有什么大事,否则一律要延后奏报。

    今天军机处几个人进来,是为了请旨,蠲免此番南巡所经各省的钱粮的——这都是一些应景文章,报上去是一定会准的。

    果然,皇帝听载垣结结巴巴的把沿途各省拟报上来,请求朝廷蠲免的名单念完,立刻照准:“免去以上州道府县两年的钱粮赋税。”

    “是。皇上天恩浩荡,各省百姓定当心存感激。”

    皇帝想了想,又说到了另外一件事:“咸丰三年的时候,朕在天津,和赛尚阿几个,谈起了户部所辖,各省粮库之中的存粮数额,到了咸丰四年的时候,户部奏陈之悬殊哉?”

    在列举了从顺治三年丙戌科起,到咸丰六年丙辰科,正恩相加,合计九十一科的状元、进士一览表,其中江苏省四十九名,浙江二十名(这是指状元人数,不是进士)。只是这两省,就已经占去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强!

    在分析其中的原因的时候,他说:“……南方火德光耀奎壁,其间山水之钟毓,与夫历代师儒之转述,家?户诵,风气开先,拔帜非难,夺标自易,此其一也。”

    “……冠盖京师,凡登揆席,而跻九列者,半属江南人士,父兄之衣钵,乡里之标榜,事莆半而功倍,实为至而名先归,半生温饱,尽是王曾,年少屐裙,转羞梁灏。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此又一因也。”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从雍正年间开始的,对于各省书院建设的问题被皇帝高度重视起来,不论是直隶的莲池书院,江苏的钟山书院,浙江的敷文书院等,都是极大的起到了教化万民之用。

    但这些书院更多的建于南方文风昌盛各省,西北边陲省份也有,不过很少。而且西北之地,地广人稀,做父母的,没有什么精力和时间,把孩子送到距离家中千百里之遥的书院去读书,自然也就造成了文风不畅的主要原因——试想一下,连读书认字的人在省内都寥寥可数,又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位大魁天下的状元郎呢?

    有鉴于此,袁甲三认为,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兴建书院,不论是如蔡世远主持的鳌峰书院般的以探讨理学为主的,还是如阮元创建的杭州诘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那般:“……选高材生读书其中,课以经史疑义及小学、天文、地理、算法……”的;又或者成立最最普遍的,讲习制义为主——这等书院,就和官学没有很大的区别了

    这篇折子皇帝大为重视,他是来自后世的,很清楚的这等,到咸同年间,中国人的识字率尚不到40%。也就是说,国人中的一大半都不识字,这样怎么行呢?

    回忆了片刻,皇帝问:“你这篇折子中所言及的,在十八行省之中各自设立官学,本是教化万民的无上良法,只是,这其中耗资靡费,你想过没有?”

    “臣以为,官学成立之后,百姓得春风沐雨之功,非是银钱所能衡培。”

    肃顺在一边扑哧一笑!惹得两个人同时向他看过来。他吓了一跳,皇帝的脾气他很清楚,议及正事的时候,是不容旁人在一边有这等近乎狎侮之声的。

    不过他很聪明,赶在皇帝动怒之前,先说话了:“皇上,奴才以为,袁大人所言,不过是书生之见也。”

    果然,皇帝和袁甲三都以为他是在随同一起论及正事,“哦?”皇帝是很奇怪的神色:“你这话怎么说?”

    “是。”肃顺心念电转,有了初步的奏答:“奴才职分是管着户部的,近年来,户部银库确实存下一点银子,也引得各方伸手,人人要钱。便如同是袁大人所说,在各省成立官学吧?一处官学,不论是承建、施工、聘请夫子,不论哪一方,都是要大把的银子花出去,而且,奴才以为,为这样的事情花钱出去,还是见不到成效的。故而,奴才对袁大人所说,不屑一顾。”

    “袁甲三,你听见肃顺的话了?他是户部尚书,为国掌管度支大权,虽然是尺寸所见,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你说呢?”

    “是。”袁甲三早就猜到,皇帝找自己来,一定是就折子中所陈言的内容做一番研讨的,所以也早有准备,当下很从容的碰头答说:“臣想,在各省办官学,本来也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告知百姓,朝廷兴教修文,有教化万民之愿。至于各省操作之中,除了借助官学,使那些鳏寡孤独之家的幼童能够有一个读书之所之外,其他的地方,不如行以私学。”

    “嗯?”

    “臣是这样想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