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172章 再次廷议(上)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四月二十八,宜出行。

    已是巳时,位于京师长安街南侧的吏部衙门官厅中人满为患,厅中官袍颜色各异。

    因为知晓今日之廷议涉及到未来"东林"于朝中的地位,凡是有资格列席听政的官员皆是齐聚于此,就连已是"告病"多日的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也是提早到场。

    瞧其隐晦不明的面色倒是不免让人心中怀疑,难不成其身体真的出了问题?

    满堂朱袍中,三位阁臣当仁不让的居于上首,其对面则是"东林魁首"钱龙锡以及前不久才刚刚被起复的督查院左都御史曹于汴。

    对于钱龙锡能够将曹于汴"拉拢"到东林阵营,三位阁臣先是露出了一抹愕然,稍作思考之后,便是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这曹于汴乃是万历二十年的进士,一向以任人唯贤和直言敢谏而著称,虽然不是出身东林,但却曾先后数次担任会试的主考官,门生故旧无数。

    远的不提,光是近些天于京中"搅风搅雨"的钱谦益便是出自其门下,故而钱龙锡能够将其拉拢至同一阵营,也在情理之中。

    除却泾渭分明的两波人马之外,兵部尚书及户部尚书等人倒是显得轻松许多,随意落座,但望向李国普的眼神仍是夹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担忧之色。

    受官厅中"剑拔弩张"的气氛所影响,往来伺候的吏员也是显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送上香茗之后便是忙不迭退至角落处,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诸位同僚,"与身旁的刘鸿训及孙承宗交换了一个眼神过后,近些天处于"舆论"核心的李国普缓缓起身,在官厅众人复杂的神色中拱手说道:"今日之廷议,除却商讨三位宗室出京就藩事宜之外,另有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及蓟镇总兵三处出缺。"

    哗!

    只一瞬间,官厅中便是哗然一片,面面相觑之下,不少人的脸上都是涌现了一抹惊疑之色。

    按照规矩,廷议所商讨的"出缺"均要提前几天告知,哪有临时通知的,积弊多年,当以能臣干吏治之..."

    嘶。

    霎时间,官厅众人便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就连其身旁的户部尚书毕自严也是眼皮狂跳,侧目而视。

    王在晋此话几乎是在明着说袁崇焕既不通行伍又不懂民生吗?要知晓,那袁崇焕除了与东林关系密切之外,更是"帝师"孙承宗的的得意门生。

    此番言论除了令"东林"颜面扫地之外,还将孙承宗给得罪了啊。

    但兵部尚书就像是听不到耳畔旁的议论声一般,只是朝着面色稍稍尴尬的"帝师"拱了拱手之后,便重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之上,眼神仍是坚毅无比。

    与东林心中的"国之栋梁"不同,前任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其眼中不过是不断向辽东将门世家妥协的"幸运儿"罢了。

    天启年间,彼时尚为福建知县的袁崇焕受到侯勋的赏识与提拔,继而进入兵部听政。

    待到其奉命出关,经略辽东的时候,也曾对袁崇焕委以重任,令其率军驻扎在前屯。

    但彼时尚没有一丝边镇经验的袁崇焕竟是将他的命令当做儿戏,置之不理,甚至为此直接上书内阁首辅叶向高

    无论是从私情亦或者国事的角度出发,王在晋对于袁崇焕都没有一丝好感。

    "咳,王本兵所言不无道理,蓟镇积弊多年,整饬行伍倒在其次,当务之急乃是治理民生。"

    正当气氛有些诡谲的时候,一道有些沙哑的声音突然于官厅中响起,引得众人纷纷扭头看去。

    待到看清说话之人的面容之后,官厅中稀稀疏疏的议论声更甚,钱龙锡及几名列席听政的言官们则是脸色难看的吓人。

    说话的竟是与李国普及孙承宗同为"阁臣"的刘鸿训。

    涉及军国大事,似他这等詹事府官员本就话语权不重,眼下兵部尚书及刘鸿训又先后表明了态度,李国普的态度自然也不用多说,只怕由袁崇焕出任蓟镇总兵一事便成为了一句笑话。

    在"蓟镇总兵"的这场交锋中,他们东林率先败下阵来。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