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穿越大唐:这个安史不太乱 > 第228章 只能赏不能罚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七月的天,虽然晚间开始变得凉爽了些,但也只是与之前的燥热相比相对凉快了些。

    坐在兴庆宫勤政殿内的李隆基,也好似受到了燥热的影响。垂目看着案几上的三份行文,心中愈发烦躁。

    卫尉寺下的武库署失火烧了几十万兵器,虽说有些让人满心,但这也只是损失了些财帛。

    对南诏二次用兵失败,以及安西那边与大食和众胡的用兵也同样战败。

    尤其是对南诏的用兵,去岁在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健儿出征可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从征兵到战败,只用了半年多的功夫,可以说是刚到了剑南,南行的六万新军就全军覆没。

    不仅损了国威,丢了巨唐的颜面,消息若是在诸道的百姓中传开,还不知道会被骂成什么样。

    这让极其在意颜面的李隆基,十分不满,甚至有些恼怒。

    “鲜于仲通该死!”用力拍了一下案几,李隆基气愤道:“就是六万的牛羊赶到战阵上,也不会这么快就被人全都打杀了。真不知道鲜于仲通这个蠢货是怎么打得仗,甫一上去便殁了全军。”

    站在案几对侧的杨国忠,听到李隆基的咒骂,吓得眼皮一阵抽动。

    对鲜于仲通心里也气得不行,闹了这么大的动静,又背了不少骂名硬招了那些健儿。

    本想着能获些军功,自己好在朝堂上能能硬气些,也给蜀地的下边人多争些门路,没想到却成了这样的结果。

    但鲜于仲通是他的挚友,又是他的铁杆拥趸,总不能真的就眼看着被治罪丢了性命。

    “圣人,莫要动怒气伤了龙体。”

    杨国忠先是诚惶诚恐地跪在地上劝慰了一句,随后做出一脸惭愧的样子继续道:“因鲜于仲通的轻敌,损了圣人与我大唐的威严与颜面。纵是千刀万剐千回百回都不足惜。”

    顿了顿,杨国忠又做出一脸为难的样子,故意吞吞吐吐道:“谁也没成想小小的南诏居然会有如此战力。恐怕换了旁人领兵,也会因轻敌而战败。”

    李隆基被杨国忠给气笑了,“你的意思是我巨唐就是奈何不得南诏了?”

    拍了拍案几上的文书,李隆基脸色一沉,冷声继续道:“平日里就是太宠溺于你,让你什么话都敢往外说。

    就别想着保住鲜于仲通这蠢货了,败成这样不以死谢罪,怎么给天下一个交代。”

    “圣人误会了,我可不是要保鲜于仲通这个该死的蠢货。

    而是担忧圣人的龙体,不值得为这样一件事动怒。”

    杨国忠偷偷看了一眼李隆基,见没有再动怒的迹象,小心翼翼道:“其实这次打南诏并非全都是领军之罪。

    其一,南诏多是瘴气之地,大军水土不服也属正常,战力只能存一二。

    其二,南诏这些蛮人太阴险,私下与蕃人暗通曲款。其中必有蕃人参与,此次才会大败亏输。”

    顿了顿,再次偷偷瞄了一眼李隆基,见李隆基脸色没变,继续小心翼翼道:“另外此次出战之兵都是些民夫,操练时日过短。

    有蕃人参与其中,战败并不奇怪。用民夫换取如此重要军事,也算值当。

    有了准备之下,换了西军或是北军的精锐军卒,定会一战而克,不会是此时的结果。”

    李隆基哼了一声,再次拍了拍案几上的行文,道:“高仙芝在恒罗斯城与大食人也打了一场败仗,只余几千的安西军退回了四镇。

    一西一南同时两场败仗,将我大唐天威丢得干干净净

    不杀鲜于仲通,不治高仙芝的罪,如何对得起那些战死的我大唐勇士。

    况且有功不赏,有过不罚,不但寒了军心,今后还如何能震慑三军,军中还有谁肯再用命。”

    杨国忠见李隆基口吻并不严厉,开口劝道:“圣人如此心念战死的忠魂,实在让人感激涕零。

    可胜败乃兵家常事,高将军不但对圣人与我大唐忠心耿耿,在安西也素有声望。

    与葛罗禄人合兵才将将三万人马,远奔恒罗斯城与大食和诸胡几十万大军打成这样,可谓不胜而胜。

    而且打得大食不得不先传了国书过来,赔罪的使臣如今也在路上。

    如此扬我大唐天威之盛势,战死的将士下了九泉,只会欣慰与骄傲,不会有任何埋怨。

    因此,臣以为高将军不但不能治罪,还要奖赏。”

    其实杨国忠对于高仙芝的死活并不在意,但是眼下不保高仙芝,鲜于仲通就没法保。

    另外高仙芝怎么说也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军中将领。持此举。”

    “如此安排也算妥当。”李隆基先是轻声呢喃了一句,随后哈哈一笑,指向案几右侧下方道:“大唐的右相可是就这呢,先问问林甫的意思。”

    “无论是赏是罚,都是为了大唐的江山永固,老臣一切都听圣人安排。”

    先前一言不发,都被人当做了小透明的李林甫,在李隆基的话音刚落,马上面带笑意的应了一声。

    不过脸上虽然带着笑意,心中却既委屈、愤怒又冰冷一片。

    在朝堂上一言九鼎的他如今却被无视,尤其是百官之首的右相两字,听着极为刺耳。

    执掌朝堂这小二十年,殚精竭虑地为圣人分忧。做出的种种举措,也全无半点私心。

    被人背地里骂做口蜜腹剑的卑鄙之人,也从来没有怨言。

    就连与太子相恶,也是为了给圣人分忧。

    朝堂上不好说的话,就由他这位被人称为奸相的人来说。不好杀之人,也由他这个宰相去牵头除掉。

    可如今朝堂治理的井井有条,对外用兵也是胜多败少,开创了一个不亚于立国之初的大好盛世。

    难道这还不能够让圣人满意吗。

    先是因为一个辽东无足轻重的小将而驳了自己的颜面。

    今日又对自己完全无视,不但三言两语便定夺了此事,并且最后才假意相问。

    难道圣人就不知道右相一旦没了右相该有的样子,最终吃亏的还是大唐吗。

    朝堂上乱起来用些时日还能压得下去,可一旦安禄山乱起来,大唐拿什么去弹压。

    真以为给的圣眷与那些封山会管用?那样只会增长安禄山的野心。

    若不是他李林甫先提拔,再用了手腕压制,恐怕安禄山老早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这时候就想着让杨国忠接替他,圣人未免有些太急了。

    这就是一个志大才疏,完全是一个样子货,把朝堂交给他,就是在给大唐自掘坟墓。

    可这些李林甫不敢说出半句,更不敢显露出半分不满。

    眼前的这位圣人,看似笑意和蔼,可毕竟是大唐的皇帝。

    而皇帝二字就意味着无情与冷血。

    另外,这么早就要放手权柄,退出朝堂,他不甘也不敢。

    这小二十年,他得罪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太子。

    不与太子恢复关系,或是换一个人当太子,他早晚要落个灭门或是牵连三族的下场。

    所以李林甫此刻就算外委屈再愤怒,也要忍下来。

    圣人不是宠信杨国忠吗,那就假意迎合。愿意怎么折腾,都随他去。只要自家能从这个泥潭里抽身就好。

    因此,风轻云淡地应了一句后,李林甫稍稍一顿,继续道:“先前老臣了解的不够详细,险些误了一个大唐的栋梁之材。

    这些日子抽空关注了一下辽东,发现这个小罗将军还真是后生可畏。

    短短的时日,从一个病郎君成了捉钱儿上阵皆可的奇才。并且这个小罗将军还出身庶人,对大唐的忠诚自不必多说。

    老臣觉得既然有才能担大任,可以给这个少郎君多加了担子。

    ??人如今看着乖顺,可难说不会成为下一个高句丽。

    如今东亭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并且再次打开了局势,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可层层管制之下,并不利用东亭应对周遭的蕃部。既然已经打算在辽东新立一州,不若直接些,同时再立一方镇。

    杨国忠起初以为李林甫要反对他的提议,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提议,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道:“再立一方镇?李相莫不是在说笑?

    辽东那地方乃是苦寒之地且口众又少,天知道要往里添多少钱,才能把方镇立起来。”

    李林甫勾了勾嘴角,对杨国忠慢条斯理道:“稍安勿躁。

    辽东的方镇置兵不用过多,一万至两万足以。需要的甲仗军需算不得多。

    最主要的是那位小罗将军可是个会捉钱儿的,放些权下去说不得还会反哺朝堂。

    除此以外,还有个好处。北地之所以立三处方镇,不单单是防备境外蕃贼。还要防备三镇内的杂胡。

    这些人因为得了朝堂为了安稳的便利,有恃无恐,总是要闹些事情出来小说

    辽东新立方阵,平卢就可以专心对付契丹人,范阳与河东就有功夫对内进行梳理。

    此乃一举两得的好事,况且北地早些安稳下来,也能早些给南诏这个不畏我大唐天威的跳梁小丑一个教训。”

    李林甫这一番话,不单是杨国忠,就连李隆基和高力士都颇为觉得有理,一时间全都陷入了沉思之中。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