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乐书网 > 天启回归之铁血大明 > 第323章 战天、斗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书网] https://www.leshuxs.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毕自严合上手里的计划书就是头大如斗。

    “陛下,为什么呀?

    禁止毁林开荒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人工植树?

    甘陕晋三省沿河两岸人工植树十里。

    中下游流域两岸设立五里宽的湿地保护区。

    还要修造数个沉沙池区。

    这需要耗费天大的人力财力。

    有这必要吗,咱有人有钱吗?”

    “毕老,这个必要性不是有,是必须有。”

    “你通古博今,想必知道黄河在最早叫什么?”

    “黄河原本就叫河,

    而后《尚书》称之为九河。

    三国时期始称之为黄河。”

    “是啊,黄河原本不黄、不浊。

    即便是不能说是清如泉,

    但绝对不会是如今一碗河水半碗沙这种情况。

    河水越混,黄河泛滥和改道的次数越多。

    造成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大。

    那一次不是让千里良田变成汪洋。

    哪一次不是死伤无数,

    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这种观点对大明的人来说就像是在说神话一般。

    朱由校费了半天口舌,

    才让毕自严明白了治理黄河的意义所在。

    “毕老,治理黄河,

    是一件利在当代,功耀万世的事情。

    是一件能给后世子孙减免灾祸的事情。

    越早下手,难度越小,花费越少。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年做了,今年就能看到效果。

    而是一件需要我们常年累月去做的事情。

    朕提议成立一个跨省域的黄河治理委员会。

    专职、专业的去研究、处理黄河治理这件事情。

    经费,就每年从中南半岛的收益里调拨。

    即便是把中南半岛的收益全部补贴到黄河上,

    也必须让黄河慢慢回归成清河。

    成为华夏大地温柔的母亲河。

    甘陕晋三省,在未来几十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涝,

    农业生产会经常性的入不敷出或者就是颗粒无收。

    所以,原本就是要继续从三省向辽东半岛移民的。

    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把移民的侧重点放在黄河两岸罢了。”

    “陛下,今年西北已经减产了三成。

    榆林、延安两地已经是颗粒无收。

    即便是河南、山东也出现了旱涝灾害。

    粮食产量也有所降低。

    若非有东南几省的稻米调拨,

    这样的灾情已经不小了,

    难道灾情还会延续下去?”

    “毕老,你以为朕急着收复吕宋、爪哇,

    派刘镇跨洋过海,不远万里去异域他乡,

    出动三十二万人马拿下中南半岛是为了什么?

    就只是因为朕好战吗?

    朕好战,怎么就不先去打蒙古汗国、藏巴汗国?

    怎么不去打高丽,追缴老奴?

    皇后身为国母,位尊显贵,

    为何放着安宁的日子不过,

    每天不是教授弟子,

    就是研究各种先进的机械、技术。

    忙的不可开交,累的腰酸腿疼。

    是她不喜欢清静,不知道享受吗?

    她如果想着法子去享受,

    朕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超越过她。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知道吗?”

    “陛下,难道说我大明要面临持续的大灾是真的?”

    “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

    未来三十年内,旱涝灾害爆发的频率会越来越大。

    波及到面积会从北方数省,蔓延至长江南北。

    北旱南涝,南旱北涝的灾情将交替出现。

    而后,大灾之后就是大疫。

    那可是全国性的瘟疫啊!

    这样的持续经年的大灾大疫,

    如果我们不早做准备,

    到时候,大明还会留下多少人?”

    “陛下,您怎么会知道这天气数十年的走向?”

    “钦天监研究所得,

    老祖也曾梦里数次提及,

    皇后更是为此窃天机对证。

    结果皆是一样。

    朕打南洋,开发辽东半岛,大中南半岛,刘镇下西洋,

    这都是为了给大明寻找稳定的粮食产地。

    朕让育种监培育高产耐旱的土豆、红薯、玉米、南瓜种子,

    是为了让北方大旱的时候,

    还能有粮食、蔬菜收获。

    皇后研发的机械设备,

    是为了旱时能打深井提水灌溉,

    涝时能抽水排水解困。

    卫生部的成立,平时能治病防疫,

    大灾大疫之时,能抗疫救灾。

    这些种种措施,

    都是为了将来去战天、斗地,

    保住大明的百姓,保住大明的元气做准备。

    朕下禁伐令,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

    在中下游地区设立湿地保护区,

    同样是为了固土蓄水,减轻旱涝灾害。

    现在多投入一些,多付出一些,

    大明将来要面对的困难就会少一些。”

    “陛下,老臣懂了。

    老臣会尽快把这些事情安排下去。

    造林固土,蓄水防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老臣很荣幸,能够下这条政令。

    陛下,如果大明要面临如此的灾情,

    那关外之地,高丽半岛之事是不是就先放一放?”

    “你是怕收复了那些地方,增加了人口,

    就会增加粮食负担吧?”

    “似的陛下。

    关外草原上也出现了连年旱灾,

    去年冬天更是冻死了不少牛羊。

    蒙古著部怕今年冬季还有冻灾发生,

    已经数次请求重开榷场,与大明交换粮食、盐铁。

    如果按照现在的格局,

    大明粮食不足的时候可以不管他们。

    可一旦他们内服,成为了大明的子民,

    那到时候我们就不能不管他们的死活了。”

    “藏巴汗、准格尔、蒙古汗国,

    这些地域都是华夏故土,

    不收复回来,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

    西域各族百姓、蒙古百姓,也是炎黄子孙。

    是与我们同宗同源的兄弟民族。

    所以,这些区域是一定要收复统一的。

    那些各族百姓,我们还真的不能不管。

    但就要看怎么去管了。

    西牛贺洲、明澳洲,

    有着大片的良田沃土等待着去开垦。

    有着广阔的草原等着牛羊去啃食。

    所以,现在的大明不是发愁人多,

    而是发愁人太少。

    西北的隔壁、北边的草原不适合养大批人和牲畜了。

    我们就移民一些人去西牛贺洲,去明澳洲。

    去种地、放牧、开矿,去守国土

    除了这两处新地,

    大海上还有着无数气候适宜、四季丰产的岛屿在荒芜着。

    所以,毕老你不必担心粮食不够用,

    还是多想想,怎么能尽快增加大明的人口

    有了人,我们才能扩大更多的国土面积。”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